《气体传感器:科技之 “鼻”,守护安全与健康的精灵》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气体传感器宛如一位神奇的 “精灵”,默默守护着我们的生活。它能够敏锐地感知周围环境中各种气体的存在及其浓度变化,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安全保障和便利。

气体传感器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从 20 世纪 70 年代荷兰科学家发明离子敏感场效应晶体管开始,这一领域便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以 ZnO、SnO₂、Fe₂O₃ 等为代表的 n 型半导体和以 NiO、Co₃O₄ 等为代表的 p 型半导体在气体传感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研究成果丰硕。

以常见的小六脚型传感器为例,它主要由陶瓷管、Ni-Cr 加热电阻丝和黑色耐高温底座组成。制作时,需将传感材料均匀涂覆于陶瓷管表面,再穿过电阻丝,最后把六根金属导线焊接在底座上。

其工作原理也十分有趣。对于 n 型半导体制作的传感器,当处于空气中时,氧会吸附在传感器表面并捕获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氧离子,从而在表面形成电子耗尽层,使传感器电阻较大。而当还原性气体接触时,气体会与氧离子反应,电子回到材料内部,导致电阻变小。通过检测电阻变化幅度,就能对相应浓度的气体进行检测。计算灵敏度时,通常采用空气中传感器的电阻值 Ra 与注入测试气体后的电阻值 Rg 的比值,即灵敏度 = Ra/Rg。

p 型半导体传感器的机理则有所不同。p 型传感器中多数载流子为空穴,吸附氧捕获电子后会使靠近表面的空穴相对浓度增加,形成空穴累积层,此时电阻较小。当还原性气体与之接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重新注入材料内的电子会中和一部分空穴,使空穴浓度降低,从而导致电阻变大。计算其灵敏度采用的是空气中传感器的电阻值 Rg 与注入测试气体后的电阻值 Ra 的比值,即灵敏度 = Rg/Ra。

近年来,气体传感器的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化学电阻 – 电位型多变量传感器,可实现单一传感器对多种气体和火灾特征的三维探测及准确识别,在火灾危险早期预警方面展现出应用潜力。

清华大学机械系的研究团队基于单个气体传感器实现了混合物多组分智能检测。他们借助神经网络机器学习方法,直接从单个气体传感器的重叠信号中提取混合物中各个组分信息,无需预分离,准确率高达 99.9% 以上。

此外,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丁士进课题组开发的聚噻吩薄膜的分子层沉积制备工艺,所研制的氨气传感器表现出优异的响应速度和灵敏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设计的微型超级电容器 – 气体传感器平面化集成微系统,实现了微型超级电容器和气体传感器在同一平面基底上的高效一体化集成。

气体传感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在环境监测中,它可以实时检测空气质量,帮助我们及时发现污染气体的存在;在工业生产中,能够检测有害气体,保障工人的安全;在医疗领域,可用于呼吸气分析,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在智能家居中,还能监测燃气泄漏等情况,守护家庭安全。

总之,气体传感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科技手段,正不断发展和创新。它以其小巧的身躯和灵敏的 “嗅觉”,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我们的安全、健康和舒适生活保驾护航。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提升,气体传感器有望变得更加智能、精准和多样化,为人类创造更多的价值。